在智能手機風靡街頭的今天,微信已不再是年輕人所有。當你在微信朋友圈或微博上表達心情或吐槽時,你的爸媽或七大姑八大姨馬上就知道了,你還hold得住嗎?你是抱著無所謂的態(tài)度,還是選擇默默忍受,亦或是狠狠心將他們屏蔽掉?這幾天,“爸媽攻陷朋友圈”成了網絡上熱議的話題。
網友:“介意派”多于“不介意派”
對“父母、親戚和你同在微信朋友圈是否介意”這個問題,網友分成了“介意派”和“不介意派”兩大派。某網站發(fā)起了一個調查,接受調查的網友中,“介意派”有2765人,明顯多于不介意派”1554人。
網友“請叫我小瑜哥哥” 屬于”介意派”,他表示兩代人之間畢竟有些代溝,自己會在易信、微博等地方再建一個自己的小圈子。網友“彩色的涼白開”說,雖然希望爸媽能夠了解自己的想法,但是畢竟還是兩代人,宣泄方式有不同,所以還是選擇做“介意派”。網友“K-pop-f-a-n”認為,微信是用來和朋友玩的,不是和親戚玩的,所以不加什么七大姑八大姨,但父母可以加的,如果不想讓父母看到自己朋友圈發(fā)的東西的話,可以把他們悄悄地拉入朋友圈黑名單。
網友“小婷妹”不贊成屏蔽父母的做法,并質問道:“不要再說兩代人代溝深,你連這個溝通機會都不給他們,能不深嗎?能沒矛盾嗎?”網友“餅餅要丟掉圍脖”表示,就是自己教會爸媽用微信朋友圈的。因為這能讓家人間的關系更親切,但某些重口味、沒下限的,則發(fā)在父母不玩的微博上。網友“阿泡泡泡仔0_0”說,父母看到無所謂的,但某些親戚就好煩,看完后特別喜歡問各種奇葩的問題。
而在記者開展的街頭調查中,與網絡上一樣,也是“介意派”多于“不介意派”。20名受訪者中,15人屬于“介意派”,只有5人屬于“不介意派”。
為了不讓父母擔心,對親屬屏蔽“負能量”動態(tài)
小王是仙居人,去年剛大學畢業(yè),在椒江一家單位上班。去年11月底,她因為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難,就用開玩笑的語氣在微信朋友圈發(fā)了條信息,表示自己可能在椒江混不下去了。沒想到,不一會,小王的母親打電話來了,問她是不是出什么事了。小王向母親解釋了半天,才讓老人家放下心。幾天后,小王又在微信朋友圈發(fā)了條“負能量”的動態(tài),再次接到了母親大人關心的電話。
小王心理充滿了疑惑,母親并不會用微信,怎么對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的行蹤了如指掌呢?小王翻著朋友圈的好友名單,琢磨了半天,終于找到了原因。原來,自己姑姑的手機號碼與微信號是相連的,有次沒細看,就加姑姑為微信好友了。姑姑看到小王微信朋友圈發(fā)的內容后,就告訴了父母。于是,小王將微信的好友進行了分組,分為普通好友和家人。在朋友圈發(fā)動態(tài)時,如果有不想讓父母看到的“負能量”,可見范圍就只選普通好友。
“我覺得自己基本還是一個樂觀向上的青年,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內容只是吐個槽,有夸張玩笑的成分,沒想到我父母看到后當了真,還要為我操心,這是我不愿見到的。同時,我離家工作,也是希望能鍛煉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,即使遇到什么問題,自己能解決還是自己解決?!毙⊥跽f。